婚后沉默症:夫妻之间不需要wifi

婚后沉默症:夫妻之间不需要wifi

 

咚咚和老公都是普通的工薪族。“老公没有任何不良嗜好,下班尽量都回家,听上去很幸福是不是?但虽然我们每天见面,却几乎连话都不怎么说了。”

 

歌曲:《Moment Of Truth》
专辑:Critically Ashamed
演唱:FM Static

 

下载

iPhone

 

想要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,夫妻两个人一定要常常在一起交流感情。沟通少或者和沉默是加速婚姻崩溃的一个重大威胁。言语的交流不仅能够加深夫妻之间的感情,而且能够缓解因生活所致的压力。但是,现在社会出现了种新的心理问题,就是婚后沉默症。不知道是因为工作压力还是家庭琐事,夫妻说话的时间越来越少,说的内容越来越短,越来越限制在工作、孩子、柴米油盐酱醋茶上。

 

 

一天说不到十句话

 

咚咚和老公都是普通的工薪族。“老公没有任何不良嗜好,下班尽量都回家,听上去很幸福是不是?但虽然我们每天见面,却几乎连话都不怎么说了。”

 

每天早上全家就好像在打仗,老公负责准备早餐,咚咚负责管孩子。“嘴巴里不停地催,‘上学要迟到了’、‘动作快”、‘你怎么就不能快点呢’……几句话持续到出门。”下班回家后,两口子一个带孩子写作业,一个做饭。“本来晚餐是全家人聊天的最好机会,可是因为孩子吃饭不乖,所以仅存的那点闲暇时间还得跟他折腾。好不容易把饭塞到各自嘴里,全家人继续各自忙活,一个带孩子做作业,一个洗碗打扫卫生。作业完成就要洗洗睡了,孩子爸和孩子迅速进入梦境。“我终于有自己的时间了,一般我都会玩会儿IPAD再去睡觉。那天我统计了一下,一天我们俩说话只有不到十句。曾经我们也是一煲电话粥最少半个小时、一个小时的人啊!”

 

夫妻之间严重缺少交流,这种情形被称为“交流昏迷”。英国一项调查显示,受工作压力影响,即使每天都见面,现在,夫妻之间交流越来越少。调查大约2000名成年人后发现,四分之一夫妇每天交谈时间不足10分钟。工作太忙,致使4%的调查对象完全忽视伴侣,25%记不起上一次与爱人一起不慌不忙地共进晚餐是什么时候。三分之二的调查对象说,相比与伴侣在家共同做饭、吃饭,他们更享受用这些时间独自上社交网站,发微博。

 

 

 

黄金交流期:每天10分钟枕边风

 

快节奏的大环境下,谁都不能免俗。结婚3年多的小米说,沟通不是难题,但如今最大的问题是内心没有以前那样悠哉。“现在做什么都是直接追求高效率,包括交流。简短,快速,结束。”

 

小米的老公所处的行业有“加班文化”,“他和我在一起的时间还没有和同事的长,每天能见上半个小时就不错了,有一段时间我们只能在半夜时分,两个人各抱一个被角,说说‘枕边话’。”夫妻间小声密谈,看起来很甜蜜,“可后果是哪天聊到兴头上,隔天一定有人上班迟到。”

 

没有大段安静聊聊的时间,那就抓住黄金交流期吧。小米发现,夫妻之间有两个最关键的沟通时间。“其实,它们也就是短短的十分钟而已,而且被一分为二。早上五分钟就是每天你们睁开眼但还没有起床的5分钟,晚上5分钟就是一天忙完,两个人再次碰面的前5分钟。”

 

小米说,一般这10分钟自己只用来分享一些开心的事情,不然这一整天家庭的氛围都不好。“当然,谁都有不开心的事情,那么就等到之后有时间再慢慢聊吧。”

感情 沉默

 

 

不能“沉默是金”:要应景表达爱意

 

有一句话叫沉默是金,但在夫妻间,如果也不苟言笑,甚至感到无话可说,那就得警惕了:两个人的关系是不是出现了危机?

 

“从我接触的案例来看,现在中国的中年夫妻几乎不交流,尤其45岁左右。”杭州的婚恋专家凌子告诉记者,不交流的原因很多,有的是工作压力大,回家也不想说话;有的是共同关心的东西少,双方没话说了;有的是有矛盾,不擅长交流,一交流就会吵架,还不如不交流。

 

夫妻每天都见面,但不意味着每天都有沟通。因为沟通分有效的沟通与无效的沟通。“老婆一直念,老公充耳不闻,那不是沟通,那是唠叨与抱怨。”在凌子眼中,夫妻交流没有硬性时间规定,也谈不上什么技巧,但最好每天回家都可以谈一些双方都关注的话题,良好的沟通与语气很重要。

 

凌子告诉记者,现在多数夫妻,唯一对话的话题就是孩子,而好的夫妻关系是愿意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告诉对方,与对方分享。沟通是一种情商,更是一个循环。“感情不好一定是从沟通不好开始的,不交流的后果是感情淡漠,容易出轨。而交流得好的夫妻一般都是感情比较好的,沟通得好还可以进一步加深两人的感情,这就达到了良性循环了。”

 

有人把沟通当做建立感情的一座桥梁,夫妻之间有效的沟通是十分必要的。莫要让沉默代替了枕边风, 无论是工作压力、孩子教养问题这些都不要闷在心里,这些也是很好的夫妻话题。夫妻之间没有wifi,还是好好说说话吧!

(文章来自:腾讯博客)

 

via:http://www.psycofe.com/read/readDetail_38020.ht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