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ol.882《日落西山月转东》

 

苍茫厚重的陕北高原,同时也是贫瘠和苦难的。在这块土地上进行庄严生存斗争的陕北人,才能做到知生知死知天命。这是一种大痛苦之后的大释然,情动于中而形于言。于是他们把这个大释然言之,言之不足故嗟叹之,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,歌咏之不足故手之舞之、足之蹈之。

 

策划、主播、制作:老V

 

 

下载

iPhone

喜马拉雅

荔枝FM

 

 

全长5464千米的黄河每年承载12吨黄沙,犹如负重徒步的行者在穿越半个中国之后,在壶口之处一改平静之态,咆哮着注入这片土地。

陕北作为黄土高原靠北一线的地域,虽然土壤贫瘠,却依旧养育了一方勤劳奔放的人。这里地广人稀,天圆地方,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日出而耕,日落而息,田间地头,随意来上一两嗓子解闷或是传情达意,信天游便应用而生。然而除却广为人知的信天游或是陕北民歌,在陕西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,每逢庙会、祭祖、寿辰、满月或喜庆佳节,都必须邀请一个特殊的说书艺人前来助兴。说书一般由艺人手弹三弦,腿绑甩板,或是一人击鼓打板,另一人弹弦相辅。一天庙会或是庆典之后,满载而归或是酒足饭饱,只待华灯初上,男男女女就早早相聚而来,里三层外三层地围在说书人周围。这时醒木一响,三弦拨动,鼓声咚咚,方言开篇,唱词娓娓吟来,顿时里里外外鸦雀无声。

《延安十三县》,用最为经典的说书曲调,分别介绍了延安十三县的美食特产和人文,倘若对陕北方言略懂一二的人,必然能从中笑出眼泪。

陕北说书是西北地区十分重要的曲艺说书形式,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。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,后来吸收眉户、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调,逐步形成为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说书形式。陕北说书的传统表演形式是艺人采用陕北方音,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、说唱相间地叙述故事。根据伴奏乐器的不同,或称之为”三弦书”,或称之为”琵琶书”。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,陕北说书在著名艺人韩起祥等的改造下,发展成一人同时操用大三弦(或琵琶)、梆子、耍板、名叫”麻喳喳”的击节木片和小锣(或钹)五种乐器进行伴奏的曲艺说书形式。

陕北说书书词的曲调很多,其唱词通俗流畅,有浓郁的地方特色,除了艺人们特有的开场白或特定的唱词外,几乎不加任何限制,可以由艺人任意发挥。好的民间艺人,在唱词中大量引用陕北民歌、陕北道情、陕北秧歌剧、陕北碗碗腔,甚至秦腔、眉户、蒲剧、晋剧、京剧的曲调,说得上是集各种唱腔于一炉,加以冶炼,然后形成一种别具一格的唱词。曲调激扬粗犷,富于变化,素有“九腔十八调”之称。常用的有“单音调”、“双音调”、“西凉调”、“山东腔”、“平调”、“哭调”、“对对调”、“武调”等。说书艺人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的曲调来描摹人物形象,表现人物的情绪。

关于陕北说书的起源,推算起来,当和宋元话本及民间的莲花落有关。宋元话本历史已很悠久,故事性、 趣味性很强,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。但“说话的”只是干说,不用任何乐器伴奏;在陕北农村,是叫做说古朝或说《西游》的。说古朝的人也不以讲故事谋生,只是在业余时间的一种自我娱乐。莲花落,从古代典籍或戏曲可查到,历史也很悠久了。开始,只是乞丐行乞时才敲打的一种极简易的打击乐,边敲边打边信口唱上几句,以引起好心人的同情,以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,求得善良人的施舍。打莲花落,为的就是乞讨谋生。陕北说书在旧社会是盲人的一种谋生的手段,盲人以说书挣几个糊口钱,行似乞讨,和打莲花落也差不了多少。但不再是干唱,而有乐器伴奏;不再是随便唱,而是有了故事,要细说故事情节。不作定论的定义是,陕北说书借用了宋元话本以及其它演义小说的故事,采用了莲花落唱的形式,再添了一件乐器(三弦或琵琶),从而便发展成了一种特有的民间艺术。

陕北最早的说书人,十有八九是瞎子或半瞎子,俗称先生或书匠。说书是他们谋生的一种手段,被人视为下贱的营生,明眼人是不说书的,很长一个时期说书便成了瞎子的专利。他们为了养家糊口,不光说书,还兼搞算命、看病、安神、谢土、保锁娃娃等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活动,长期在外,由残疾人或乞丐拖着瞎子,常年走村串户,以说书为生。随着时代的变化,明眼人也加入到瞎子说书的行列中来,给古老的陕北说书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,陕北说书在形式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,由原来的一人说唱变为两人对唱或多人走唱,所使用的乐器也不再是单一的曲项琵琶或三弦,二胡、板胡、笛子、扬琴等也参与其中,人数与乐器的改变更加拓宽了陕北说书的表现领域,同时也对书中人物的刻画和环境、气氛的渲染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
“弹起我的三弦定起个音,众位明公仔细听……”,陕北说书是说唱艺术,唱占了很大的比重,艺人们说:“说是骨头唱是肉”。在书场里除了听远古神话、历史传奇、百姓故事,还可以学历史、听新闻,说书人走州过县、见多识广,朝政大事、奇闻趣谈、张长李短等等,他都能给你说的活灵活现,并对那些邪、恶、丑,予以嘲笑和鞭达,对真、善、美大加赞美与颂扬。陕北说书中的每一部书很少有悲剧的结局,这在其它姊妹艺术中是很少见的。

陕北说书,这一民间大众喜闻乐见的说唱艺术,早在三十年代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。那时陕甘宁边区就开展了改造旧说书活动,对一些宣扬宗教、封建迷信的书目进行改造,高敏夫、韩起祥等人创作了新书《刘巧团圆》、《宜川大胜利》、《翻身记》、《血泪仇》等几十部新书,当时深受边区群众欢迎。

韩起祥从40年代初便开始配合革命斗争编演新书,自编自演了500多个新段子,热情讴歌新人新事新风尚,使得说书在建国前后获得了最大的发展。韩起祥,中国陕北说书演员。男,汉族,陕西横山人。3岁失明,13岁学艺,30岁能说唱几十部书,会弹50多种民歌小调,他的作品生活气息浓厚,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民间艺术特点。他还改革了说书的音乐伴奏,增加了梆子、耍板等乐器,并创造性地把陕北民歌信天游以及道情、碗碗腔、秦腔、眉户等剧种的曲调融于说书中,使这一艺术形式更加丰满。一九四六年八月,韩起祥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为毛主席和朱老总说了新编书《张玉兰参加选举会》,听完书后,毛主席大加称赞。解放后,韩起祥的陕北说书曾风靡一时,他一人就可以说五六百部新旧书,是陕北说书的一代宗师。

陕北说书大师中除了韩起祥,不能不提张俊功。“韩起祥帅,张俊功怪。”这句流传在民间的评价说明,在陕北,张俊功的名字是和说书大师韩起祥并列的。曾在甘泉县文化单位工作13年的西影厂原副厂长张弢说:“韩起祥的嗓音比较激昂,而张俊功的嗓音比较细腻。”

张俊功是陕北说书的一位改革者,一生致力于民间说书,是陕北说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。早在上个世纪在70年代,张俊功扬起了改革说书的大旗,把坐场改为走场,把一人改为多人,自成一派。改革后的陕北说书,人物角色分工更加明确,互相酬唱应答,有了身段及表情表演,并且讲究舞台风度、手、眼、法、步等规范。张俊功对陕北说书的改革,使这项民间艺术得以大力发展。

张俊功本是陕北榆林横山县人,祖祖辈辈都靠揽工为生。1932年出生于横山县柴兴梁村,小张俊功的出生给全家人带来了极大的欢乐,但是在他一个月大小的时候得了眼病,因家境贫困无钱治疗导致左眼失明。1940年,爷爷带着全家逃荒讨饭来到延安地区甘泉县,在桥镇乡安家坪村落户。

因为患有眼疾,张俊功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下地干活,所以只能从小拜师学“说书”。建国前,说书艺人被视为下九流,艺人中常常有这样的说法:“东方收了走东方,西方收了走西方。东南西北都不收,琵琶饿成空壳篓。”由此可见,当时说书艺人的生活非常艰苦。

1960年,张俊功进入了延安曲艺馆,由于他从小跟很多位师父学过说书,所以他的说书无门户之见,博采众家之长,在韩起祥等著名说书艺人的指导和影响下,说书技艺日益提高。1979年5月1日,张俊功组织了甘泉曲艺队,在陕北各地广受欢迎。

“日落西山月转东,四海湖上夜吼声,老君爷蹬倒个墨水瓶,把世界染得个黑洞洞。”作家狄马引用了一段描述夜黑的陕北说书,来证明其艺术底蕴。狄马评价道:“陕北说书就是陕北文化的大百科全书。”然而,目前这部“大百科全书”正陷入极大的困境,在电视、网络等传媒带来的艺术多元化的冲击下,走村串乡的陕北说书已经渐失其特有的神秘感和新鲜感。当演出变得越来越困难之后,陕北说书艺人开始来西安谋求发展,他们多在陕北餐馆演出。令人尴尬的是,客人们常要求艺人们演唱陕北民歌,令人叹惋。陕北说书演出萎缩的同时,陕北艺人的生存状况也令人堪忧,张俊功的晚景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这点。

曾经给毛泽东说过书的韩起祥,解放后和相声大师侯宝林一样成为中国曲协副主席。同为陕北说书大师的张俊功虽然后来也被推选为延安市曲协副主席,但他一直没有离开甘泉县,晚年生活也很凄凉,直至2008年因病去世,享年75岁。

正如有人说:“苍茫厚重的陕北高原,同时也是贫瘠和苦难的。在这块土地上进行庄严生存斗争的陕北人,才能做到知生知死知天命。这是一种大痛苦之后的大释然,情动于中而形于言。于是他们把这个大释然言之,言之不足故嗟叹之,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,歌咏之不足故手之舞之、足之蹈之。”于是孕育了独特的陕北文化,产生了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。这些艺术融入了陕北人的生活中,构成了陕北人的生命绝唱。虽然2006年5月20日,该曲艺已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而这个绝唱能否继续传承,却依旧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关注的问题。

 

垫乐及素材:
1:《延安十三县》-陕北说书
2:《十不亲》-陕北说书
3:《三女婿拜寿》-陕北说书
4:《罗成邀功》-陕北说书
5:《大河悠久》- Togi + Bao
6:《蒼き海の道》- Togi + Bao
7:《净地》-肖煜光
8:《请神》-陕北民歌
9:《希望的田野上》-彭丽媛
10:《Secrets》- Roger Subirana
陕北说书,张俊功,韩起祥张俊功简介,韩起祥,陕北说书名人韩起祥、张俊功、曹伯炎,张俊功说书,等内容来源习惯百科及文库。

 

策划、主播、制作:老V
发行:郡子
版权所有
图片来源网络